English

采撷苍茫大海中的遗珠

2000-02-17 来源:光明日报 李立朴 我有话说

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的《汉语大词典》(以下简称《大词典》,由上海辞书出版社、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年~1993年陆续出版),是70年代中期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,经华东五省一市1000余名专家学者历时18年集体编纂而成,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部反映民族语言全貌的语文性工具书。这部巨型工具书的出版,被称为中国辞书事业史上的壮举,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交口称赞,并以其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和无与伦比的词汇量,成为图书馆、学校、广大学者的藏书首选,发行量达数十万套之巨。

然而,“金无足赤”,由于《大词典》编纂方针为“古今兼收,源流并重”,所涉及的知识面极为广泛,与社会生活、古今习俗、中外文化,乃至各种宗教教义,都发生了纵向或横向联系,欲考订源流,本非易事;又由于词目浩繁,成于众手,以中国历史之悠久,地域之广袤,民族之众多,语言现象之复杂,欲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尽善尽美、巨细无遗,的确是勉为其难,故成书也留下了一些美中不足的缺憾。

贵州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王宣武著《汉语大词典拾补》(以下简称《拾补》)一书,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《大词典》的缺憾。任教于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的王宣武,是一位脚踏实地学风严谨的中年学者,他从《大词典》首卷问世起即开始了对这部巨著进行精心研讨的历程。他奉行“好学深思”的古训,广泛涉猎,独立思考,采摭历代典籍300余种,写下了100余万字的读书札记,对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详为比勘,面壁十年,终成于撰成收词3600余条、58万多字的《拾补》一书。该书以坚实的文献材料为依托,从“释义”、“书证”、“收词”三方面对《大词典》作了重要补充,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果。如“标仪”,《大词典》列“崇高的仪则”一个义项。《拾补》则据五代·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、南宋·洪迈《夷坚志》补了“指人的姿质风采”一义;又如“谁何”,《拾补》援引《夷坚志》、明·张居正奏疏、清·王士《池北偶谈》三条不同时代的材料,证明其有“犹奈何”一义,《大词典》失收;再如“摘”之“用手轻拉”义,《大词典》所引书证为清末的《老残游记续集遗稿》,而《拾补》引据唐·韩愈《蓝田县丞厅壁记》,将这一义项的出处提前了一千多年。诸如此类,不胜枚举,皆言之凿凿。所以中国训诂学会名誉会长、《汉语大词典》副主编徐复教授在审阅《拾补》书稿后,以“精义迭出,多所创获”对《拾补》给予了肯定,并欣然为序。

“荆山有抱玉,沧海有遗珠”,对于收词37.5万余条、约5000万字的《汉语大词典》来说,其些许缺憾真可比作沧海遗珠。面对这一册气魄非凡的《汉语大词典拾补》,我想,只有敢于搏击风浪又不轻言放弃的人,只有勇气与毅力兼而有之的人,才能在苍茫的大海里采撷到璀璨的珍珠。

《汉语大词典拾补》王宣武/著贵州人民出版社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